網頁

2012年5月22日 星期二

時間的痕跡,黑白相片的回憶─春節年初一走春福德祠留影


一大清早起來穿上前幾天新買的太子龍學生服,腳穿中國強運動鞋,這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日子農曆春節年初一,家裡長輩招集所有小孩來一起出門走春去,我阿公總會依據農民曆指示今天應該哪個時辰由哪個 方向出門,到村子裡所有土地公拜拜祈求今年事事順利風調雨順,一行人就隨身帶著金紙、炷香、大環香跟鞭炮出門,一路上沿途遇到都是住在附近的鄰居與親戚大家互道新年恭喜,就這樣循著金谷祠、金陵祠、後山腳、雞母珠腳也順道到三官大帝、媽祖爐主家中拜拜,土地公是作息人最重要的信仰,有時候根據今年對土地公的祈願,年底時會請來布袋戲酬神謝恩。(圖一、圖二拍攝於1975年,圖一拍攝於鐮子坑口金陵祠,圖二拍攝於鐮子坑口後山腳福德祠,圖三拍攝於1950年左右地點鐮子坑口金谷祠)

2012年5月20日 星期日

1936年鐮子坑口金陵祠落成全景

這照片是翻拍於豐原南村草堂收藏照片,照片紀錄1936年6月3日金陵祠重修落成時景象,比照相片中之人事景物,當時參與之前排幼童今日經尋訪村中長老已無人能識之,且記憶中已無人能指出何人曾經參與其中。
照片右邊石碑因修建廣場棚架而移除至今不知流落何方,中間偏右白色類似古亭畚形狀的是一座金亭,其下方四支腳座中間立有一水泥塑造形狀似虎之物(此物尚待考證為何,及象徵意義,至今尚未尋得此物照片影像),不幸此奇特的金亭已於約二十多年前拆毀,是由於為了建造另座新式大型金亭以應付信徒日增大量燃燒金紙所需,六角涼亭後方山柿(鳥柿)慶幸遺留至今且枝葉更為茂盛高聳,照片左邊石宮燈後方一株鳳凰木數十年前已被砍除,因鳳凰木樹根其行成板根作用破壞了廟庭與拜庭所以為了保護建築物不得已砍除,祠後方原是大片甘蔗園早已被綠竹筍園取代了。
當時建造及落成情況南村草堂張麗俊所撰水竹居日記曾有詳細記載。
註:2018年訪查之後發現,1936年建造的奇特造型金亭,推論可能與棟軍虎旗的意象隱喻有關。

2012年5月18日 星期五

鐮子坑口後山腳福德祠

後山腳土地公廟於昭和七年(民國21)由林祚漢、林壬癸、林慶財等為發起人捐獻土地重新修建完成,是一座風格特殊的巴洛克式建築風貌土地公廟,此樣式之建築工法全臺灣尚屬罕見,福德祠面朝東方與金崠山相望,鐮子坑溪由此廟前蜿蜒流過穿入村中後匯流於旱溪,此金崠山與鐮子坑溪對照其形狀如大象,廟之位置恰坐落於象鼻脉之處,此廟神跡顯赫香火鼎盛是本村早期最重要的信仰中心,早年即由信徒組織福會至今有百年歷史現尚有80人參加福會組織,福會分成八組成員輪流擔任福頭每年辦理福會八次,此祠兩側石柱對聯及碑文之撰寫由當時豐原仕紳文人張麗俊所題相當珍貴。(左圖拍攝於2012年,右圖拍攝於1950年)
昭和 壬申年季秋(西元1932年)
福德祠重修落成記 
嘗聞張以成家凃乃成莊(註:張,意為張蓋屋瓦,凃,意為道路)
知人聚族而居者未有不祀福神為莊之主也
彼蔓荒之野尊其號者稱伯公
而作息之流誠其心者為弟子
此我鐮子坑口之福祠所由起也
原夫草昧初開戶數風聞希少
後也花朝賽會人烟日漸增多
但未知創在何時迄於今約有百餘歲矣
故祠登象鼻脉秀而形真
人荷豚蹄吹豳而飲蜡
鳩金也而鴻造之
循舊趾面新居易卑微為宏敞
相思可等松柏 坐向盡收山水
拙等忝為發起人願從茲神安人樂物阜民康也
今當落成謹撰短篇勒石畧記其事
南村張升三(麗俊)撰書


廟內供奉土地公、土地婆神尊,土地婆身側立一神童,這福德神尊已有百年歷史,聽聞百年前交通不便醫藥不發達,每遇家中嬰幼兒驚風發疳者藥石罔效之下,弟子信者即攜其廟前祈祀每每得其庇佑,此後童者皆受福蔭四時無災身強體壯長大成人。





左邊壬申年製的水泥模造香爐,左右各一的狻狔造型獨特,右邊香爐是石頭鑿刻。








重修落成碑正面


廟身屬硬山式屋頂,懸魚惹草和廣東藍的窗櫺。


由砂岩石材雕鑿的石獅子在80幾個年頭之後歷經風霜已略顯風化斑駁。

2012年5月17日 星期四

豐原郡守贈匾生民厚德

生民厚德,源自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是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由時任豐原郡守日本人宗藤大陸所題。於1936年
宗藤大陸  日本岡山縣人。191412月任日本兵庫縣洲本警察署巡查。19188月昇任巡查部長。19203月轉任兵庫縣警部補明石警察署。19227月轉任兵庫縣警察部特別高等課勤務。192312月渡海來臺,出任臺灣總督府警務局勤務。19273月轉任文教局屬。19291月轉任職於臺北帝國大學書記會計課。次年5月再轉任職於總督府官房秘書課兼審議室。19315月外任臺中市助役。次年4月轉任新竹市助役。193310月昇任豐原郡郡守。193610月再轉任為屏東市市尹,其間,行都市計畫,將屏東書院遷移於勝利路現址。1937年調為高雄市市尹。19411月自官職退休,轉任臺灣製糖株式會社企畫部部長,其後並兼任屏東市奉公壯年團團長、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奉公委員、高雄州會議員等職。
參考資料:莊天賜 撰     興南新聞社編,《臺灣人士鑑》

原道碑-鐮子坑口金陵祠

這是在百年茄苳老樹下一顆石頭碑文《原道》,在經過數年來的探索發現,之所以會建造鳥居式的金陵祠土地公廟,一座融合日本神道教與中國民間傳統信仰的建築物,是因為1936年時正是日本政府在台灣大力推行皇民化教育,連同普及日本神道教廣建日本神社,當時林慶通等仕紳可能跟上潮流建造了這座特殊的土地公廟,但是廟中不曾聽說廟裡有過奉祀日本神道教神祉,豐原郡首宗藤大陸於落成時也致贈生民厚德匾額懸掛於拜亭上方,林慶通在土地公廟右側立了一座村社神道彰功碑道,卻在右方更遠處百年茄苳樹下立了這《原道》石碑,並且有時於此處教授村民子弟儒家學說漢文學,原立者用意以此勉勵後代子孫不忘本,以下是我查了一下有前人曾寫下原道的文章,以下這一篇文章意義深遠是否為原立者之用意尚待考證。
韓愈《原道》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為仁,孑孑為義,其小之也則宜。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其所為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凡吾所謂道德雲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謂道德雲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周道衰,孔子沒,火於秦,黃老於漢,佛於晉、魏、梁、隋之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於楊,則入於墨;不入於老,則入於佛。入於彼,必出於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汙之。噫!後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老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為孔子者,習聞其說,樂其誕而自小也,亦曰:「吾師亦嚐雲爾。」不惟舉之於其口,而又筆之於其書。噫!後之人雖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其孰從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訊其末,惟怪之欲聞。

古之為民者四,今之為民者六;古之教者處其一,今之教者處其三。農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賈之家一,而資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古之時,人之害多矣。有聖人者立,然後教之以相生養之道。為之君,為之師,驅其蟲蛇禽獸,而處之中土。寒,然後為之衣,饑,然後為之食;木處而顛,土處而病也,然後為之宮室。為之工以贍其器用,為之賈以通其有無,為之醫藥以濟其夭死,為之葬埋祭祀以長其恩愛,為之禮以次其先後,為之樂以宣其湮鬱,為之政以率其怠倦,為之刑以鋤其強梗。相欺也,為之符璽鬥斛、權衡以信之;相奪也,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為之備,患生而為之防。今其言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剖鬥折衡,而民不爭。」嗚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無聖人,人之類滅久矣。何也?無羽毛鱗介以居寒熱也,無爪牙以爭食也。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則失其所以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則失其所以為臣;民不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則誅。今其法曰:必棄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養之道,以求其所謂清靜寂滅者。嗚呼!其亦幸而出於三代之後,不見黜於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於三代之前,不見正於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與王,其號名殊,其所以為聖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飲而饑食,其事殊,其所以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為太古之無事?」是亦責冬之裘者曰: 「曷不為葛之之易也?」責饑之食者曰:「曷不為飲之之易也?」《傳》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然則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滅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經》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詩》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今也,舉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幾何其不胥而為夷也?

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其文《詩》《書》《易》《春秋》,其法禮、樂、刑、政,其民士、農、工、賈,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服麻絲,其居宮室,其食:粟、米、果、蔬、魚、肉。其為道易明,而其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為己,則順而祥;以之為人,則愛而公;以之為心,則和而平;以之為天下國家,無所處而不當。是故生則得其情,死則盡其常;郊焉而天神假,廟焉而人鬼享。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由周公而上,上而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為臣,故其說長。

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也。其亦庶乎其可也。